跳至主要內容

分化程度低的人是什么样子? 在学者的理论中,那些自我分化能力极低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常常呈现出两种极端状态「情绪隔离或情感融合」,顾名思义前者是一种刻意的疏离状态,即回避与他人建立链接。

 


分化程度低的人是什么样子? 在学者的理论中,那些自我分化能力极低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常常呈现出两种极端状态「情绪隔离或情感融合」,顾名思义前者是一种刻意的疏离状态,即回避与他人建立链接。 这类人会觉得自己和所有人都有距离,他们否认家庭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以逃避与人的链接来达到一种不堪一击的「伪独立」状态,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在与他人链接的过程中「被吞噬」。 与之对立的「情感融合」,则指的是和重要他人(父母、伴侣等)过度纠缠的状态,这类人在关系中没有边界,他们的情绪无时无刻受到他人的影响,当他人无法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时,他们可能会因此暴怒。 为了和关系中的他人保持「融合」的状态,他们要不就不敢提出和对方不同的看法,一味地取悦来和他人保持一致。 或者强迫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取悦者和残暴的统治者看起来截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能和他人全然一致、融为一体。 比如妈妈说你是我的女儿你应该和我一样;或者恋人说我好爱你,我的一切想法都可以和你一样。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我分化更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能够完成的目标;自我分化不是一种要么有要么无的能力,而是一个连续的谱。 完全的分化状态其实并不存在,但在这个谱上越靠近那个理想化的状态,就越能够了解自己,越少受到他人情感和思想的裹挟,从而更能坚持自我。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1、沟通避免戳他人痛处 「 胖子面前不谈肥,东施面前不提丑 」,比如一个体重只有85斤的女生在一个体重超过130斤的女孩子面前说自己又长胖了,就有点过头了。 在正常聊天中,不要谈论别人不如你的地方,尤其还是用抱怨的语气。 2、拒绝「说教式」聊天 日常交流大部分是一种情绪上的沟通,并不是为了听对方给自己「上课」,说教式聊天就像是以一种上帝视角来评价每一个人。 身边总会有以「明白人」姿态来教育我们的人,甚至有时候我们也会不小心成为这样的人,但无论对谁,这种沟通方式都是错误的,讲道理是要分时候的。 3、拒绝「鲁豫式尬聊」 鲁豫经典尬聊语录,「真的吗?我不信」,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场合里都能让聊天氛围瞬间冷到0度以下。 通常当有人和你分享一件事,你应该先试着揣摩一下对方现在的心理,是需要你安慰还是需要你夸赞,如果不小心脱出而出「真的吗?我不信」,一定要赶紧补一句「你真的太棒了」,说对方可能想听的话,而不是自己潜意识想要表达的内容。 4、不做「出头鸟」 大部分人都崇拜牛人,但是永远不会希望自己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 ,相反对于那些并不那么突出的人,反而更愿意亲近,因为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也就是说,你可以认为自己很聪明,但是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很聪明。 回想下读书时的班级第一,其实没几个知心朋友,一群朋友中,最优秀的那个往往是最容易被孤立的,而那些在职场中爱表现自己的人,大概率会被大家排挤。 社交是为了获取信息或者进行情感联结,而不是为了比较,过于锋芒毕露,只会招人厌烦,失去平等交流的资格。 5、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 聆听是有效聊天的前提,因为懂得聆听会让对方更加信赖你,从而在心里默认你是他的知心人,但如果有人找你倾诉,你却没有给予正确的回复,只会让对方更加不快。 一个合格的「聆听者」需要做到: ●做一个配角 听对方说,不要「抢戏」,别人在倾诉时,想达到的是情绪宣泄,而不是想听你长篇大论,比如对方表达难过情绪,而你一副看淡一切的长者态度,只会让聊天陷入尴尬境地。 ●观察对方感受和需求 了解对方和你沟通是单纯为了宣泄还是希望得到回应,注意对方倾诉时的心理状态, 从而做出正确的回应,比如认可、鼓励或者安慰。 ●适当给予反馈 在聊天过程中,眼神、肢体或者语言的简单反馈,都是回应,...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

吴军说: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 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的难度就非常大了,而它们的缺乏其实和穷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