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清楚自己要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这样两类人,一种人总是能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和家人、伴侣的关系中也很「拎得清」。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清楚自己要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这样两类人,一种人总是能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和家人、伴侣的关系中也很「拎得清」。 另一种人,他们好像很难理解自己想要什么,有时即便有一闪而过的想法或者信念,也极其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很难坚持自我,不管在为自己做决定,还是与他人的相处中都是如此,所以有人会说,他们「活得不明白」。 可是坚持自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而那些不能坚持自我的人,究竟仅仅是因为太在意他人,还是原本就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呢? 什么叫做「坚持自我」? 心理学上有个与坚持自我密切相关的概念,叫作自我分化,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是否能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 自我分化指的是一种能够分辨和管理个人的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它包括了个体内心的分化(分辨理智过程和感受过程)及外部人际的分化(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两个层面: 1、个体内心层面 有一些人之所以无法坚持己见,容易在做出决定以后反复和改变,可能是因为他们总在做决定时被那一刻的情绪或感受所裹挟,并把那误以为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果。 因此要坚持自我,首先要区分哪些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哪些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而这也是自我分化所强调的。 举个例子,当分化水平较低的人被问道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感受时:「你和他在一起开心吗?」他们可能会回答:「挺好的,他对我不错,我们条件也很相配」,这就是典型的混淆了感受与思维。 而如果是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个体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说:「我们性格很合适,但我在这段关系中不快乐,因为感觉不到心动。」从中可以发现,分化水平高的人能够清晰地区分出「我的感受」和「我的思考」。 对自己好、性格好、条件般配,这些更多是基于客观事实评估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而提问问的是感受,是你的个人情绪,是你在这段关系开心与否。 2、外部人际层面 在家庭与亲密关系中,一个坚持自我的人应该能够既保持个人的独立,又能与他人建立好的链接。 自我分化程度同样代表着人际关系的成熟,它强调的也正是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 有学者指出,分化更加完全的人在任何关系中都能始终坚守住一个「我」的位置,也就是说他们能在关系中保持一种清晰的自我感,明确「我」的立场、「我」的感受及「我」的看法。 他们不会因为他人失去自我,误以为对方的立场就是自己的立场,对方的看法会抹杀自己的想法,这要求人们在面对来自重要他人的压力时依然能坚持自我。 而分化不足的人由于没有坚定的「我」的位置,导致他们在为自己做选择时极大地受到他人的影响。 比如他们可能在判断要不要和一个人在一起时,想着「我不能和这个人在一起,因为我家人不喜欢他」,或是「我朋友都觉得他很好,所以我应该和他在一起」。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1、沟通避免戳他人痛处 「 胖子面前不谈肥,东施面前不提丑 」,比如一个体重只有85斤的女生在一个体重超过130斤的女孩子面前说自己又长胖了,就有点过头了。 在正常聊天中,不要谈论别人不如你的地方,尤其还是用抱怨的语气。 2、拒绝「说教式」聊天 日常交流大部分是一种情绪上的沟通,并不是为了听对方给自己「上课」,说教式聊天就像是以一种上帝视角来评价每一个人。 身边总会有以「明白人」姿态来教育我们的人,甚至有时候我们也会不小心成为这样的人,但无论对谁,这种沟通方式都是错误的,讲道理是要分时候的。 3、拒绝「鲁豫式尬聊」 鲁豫经典尬聊语录,「真的吗?我不信」,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场合里都能让聊天氛围瞬间冷到0度以下。 通常当有人和你分享一件事,你应该先试着揣摩一下对方现在的心理,是需要你安慰还是需要你夸赞,如果不小心脱出而出「真的吗?我不信」,一定要赶紧补一句「你真的太棒了」,说对方可能想听的话,而不是自己潜意识想要表达的内容。 4、不做「出头鸟」 大部分人都崇拜牛人,但是永远不会希望自己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 ,相反对于那些并不那么突出的人,反而更愿意亲近,因为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也就是说,你可以认为自己很聪明,但是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很聪明。 回想下读书时的班级第一,其实没几个知心朋友,一群朋友中,最优秀的那个往往是最容易被孤立的,而那些在职场中爱表现自己的人,大概率会被大家排挤。 社交是为了获取信息或者进行情感联结,而不是为了比较,过于锋芒毕露,只会招人厌烦,失去平等交流的资格。 5、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 聆听是有效聊天的前提,因为懂得聆听会让对方更加信赖你,从而在心里默认你是他的知心人,但如果有人找你倾诉,你却没有给予正确的回复,只会让对方更加不快。 一个合格的「聆听者」需要做到: ●做一个配角 听对方说,不要「抢戏」,别人在倾诉时,想达到的是情绪宣泄,而不是想听你长篇大论,比如对方表达难过情绪,而你一副看淡一切的长者态度,只会让聊天陷入尴尬境地。 ●观察对方感受和需求 了解对方和你沟通是单纯为了宣泄还是希望得到回应,注意对方倾诉时的心理状态, 从而做出正确的回应,比如认可、鼓励或者安慰。 ●适当给予反馈 在聊天过程中,眼神、肢体或者语言的简单反馈,都是回应,...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

吴军说: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 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的难度就非常大了,而它们的缺乏其实和穷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