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一本对我本人影响非常巨大的书——《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

一本对我本人影响非常巨大的书——《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

作者: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

我个人现在的人生哲学,基本上是以这本书为基础。书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如今早已成为我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

这本书给我的教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会我如何去面对和处理人生当中的各种问题和痛苦。

虽然我很早就明白,对于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命运要淡然接受,但派克博士的见解显然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和积极性。

他提出的处理人生中各种问题的四项基本纪律:延迟享受、承担责任、直面真实和保持平衡,正是我在此后多年处理自己人生当中各种问题的圭臬,尽管有时这样做需要极大的勇气。

不过正如他在书里提到的,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借助这些纪律去处理它们,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而自己的自我、人格和自信,也就在处理这一个个的问题当中得到成长。

也正是这样,我感到自己在经历了许多磨难与挫折之后,仍然能够有自觉还算健康和完整的心态,并且对于人生发现越来越多的兴致和乐趣,哪怕前面仍然有很多挑战在等待,哪怕周边还是有那么多让人恼怒的事情发生。
 
2、教会我认识爱的本质,知道爱不是单纯一种情感,也不是依赖,而是一种促成自我和他人的精神和人格不断成长的意志,并且教会我如何去平衡爱的感情方面与意志方面。

这方面的见解是我在处理所有人际关系的基本指针,并且根据我自己的实践证明,Scott Peck的见解是非常深刻且有效的。
 
3、让我确立对于信仰的恰当认识。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纠结于要不要成为一名宗教信徒。

我当时原有的知识无法帮我认识生活当中精神层面的问题,而此前与一些宗教信徒的接触让我也发现,成为教徒并不能让所有问题自行消失。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太多自以为是的这样或那样的教徒,宣传着似是而非的教条。

在我看来,信仰本质上是个人的心路历程,只能在自己的思索和实践中慢慢地去求证和形成。而这个世界已经如此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我并不向往死后“流着奶和蜜”的天国。

尽管如此,我仍然保持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并且对Scott Peck所描述的精神成长的第四阶段深感兴趣。

以下是Scott Peck对精神成长的四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是完全自我的阶段。
典型者是两三岁之前的小孩,而有些人则终生没有超出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盲目信仰权威,将世界简单地划分为善与恶的阶段。
典型者如稍大一些,以父母为最高权威的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盲目信仰权威的“好”公民;对“上帝”坚信不移、对“信仰”从不质疑的虔诚者。

第三阶段,是“科学怀疑主义”阶段。
这一阶段的人不会不加质疑地相信,而只是在被合乎逻辑地说服之时才相信,但是对精神性和超自然性的力量持怀疑态度。

第四阶段,是开始享受自然与存在的神秘与美的阶段。
这些人虽然非常理性,却能够领略自然与存在中更大的意象。对于善与恶、仁慈与宽恕、热情和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力。
Scott Peck认为,第四阶段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并认为自己处于这一阶段。

“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所有走在最前面的人,所有走得最远的人,都会感受到孤独。

而大多数人只渴望成熟,却丝毫不愿意有任何孤独,他们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却渴望拥有成年人的自信。”

这本书的名称之所以叫《少有人走的路》,是因为心灵成长或心智成熟这条路太难了,真正能做到的人微乎其微。

心智成熟之旅,则正是这本书的副标题。

前两章的内容,建议大家细读。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1、沟通避免戳他人痛处 「 胖子面前不谈肥,东施面前不提丑 」,比如一个体重只有85斤的女生在一个体重超过130斤的女孩子面前说自己又长胖了,就有点过头了。 在正常聊天中,不要谈论别人不如你的地方,尤其还是用抱怨的语气。 2、拒绝「说教式」聊天 日常交流大部分是一种情绪上的沟通,并不是为了听对方给自己「上课」,说教式聊天就像是以一种上帝视角来评价每一个人。 身边总会有以「明白人」姿态来教育我们的人,甚至有时候我们也会不小心成为这样的人,但无论对谁,这种沟通方式都是错误的,讲道理是要分时候的。 3、拒绝「鲁豫式尬聊」 鲁豫经典尬聊语录,「真的吗?我不信」,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场合里都能让聊天氛围瞬间冷到0度以下。 通常当有人和你分享一件事,你应该先试着揣摩一下对方现在的心理,是需要你安慰还是需要你夸赞,如果不小心脱出而出「真的吗?我不信」,一定要赶紧补一句「你真的太棒了」,说对方可能想听的话,而不是自己潜意识想要表达的内容。 4、不做「出头鸟」 大部分人都崇拜牛人,但是永远不会希望自己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 ,相反对于那些并不那么突出的人,反而更愿意亲近,因为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也就是说,你可以认为自己很聪明,但是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很聪明。 回想下读书时的班级第一,其实没几个知心朋友,一群朋友中,最优秀的那个往往是最容易被孤立的,而那些在职场中爱表现自己的人,大概率会被大家排挤。 社交是为了获取信息或者进行情感联结,而不是为了比较,过于锋芒毕露,只会招人厌烦,失去平等交流的资格。 5、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 聆听是有效聊天的前提,因为懂得聆听会让对方更加信赖你,从而在心里默认你是他的知心人,但如果有人找你倾诉,你却没有给予正确的回复,只会让对方更加不快。 一个合格的「聆听者」需要做到: ●做一个配角 听对方说,不要「抢戏」,别人在倾诉时,想达到的是情绪宣泄,而不是想听你长篇大论,比如对方表达难过情绪,而你一副看淡一切的长者态度,只会让聊天陷入尴尬境地。 ●观察对方感受和需求 了解对方和你沟通是单纯为了宣泄还是希望得到回应,注意对方倾诉时的心理状态, 从而做出正确的回应,比如认可、鼓励或者安慰。 ●适当给予反馈 在聊天过程中,眼神、肢体或者语言的简单反馈,都是回应,...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

吴军说: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 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的难度就非常大了,而它们的缺乏其实和穷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