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明明什么都没做,却又累到不行,你是否因“精神枯萎”而失去了内心的秩序?

 

明明什么都没做,却又累到不行,你是否因“精神枯萎”而失去了内心的秩序? 很多父辈都会鄙视现在的年轻人,说坐在办公室里不用风吹日晒还整天喊累,体力大不如他们年轻的时候。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身体的疲惫睡一觉就过去了,而精神的疲惫却没这么简单。 现在并非饥荒年代,物质条件并不荒芜,但精神压力却与日俱增,一个人的枯萎,往往就是从精神开始凋谢的。 一、“精神枯萎”的两个原因 1、高强度的情绪劳动 什么是情绪劳动?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有的高速收费员上一秒还在哭,下一秒收过路费马上可以微笑服务。 社会学家Arlie Hochschild 把这种现象称为“情绪劳动”,他表示大部分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都需要用到情绪劳动,这种行为本来是一种自我要求的职业素养,但现在已经变成社交中自发的交际行为。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会去压抑或有所保留地表达情绪,压抑的部分越大,需要动用到的情绪劳动就越大。 显而易见,如果人长期处于持续、高强度的情绪劳动,就会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做,但是这种高强度的情绪管理已经让人疲惫不堪。 2、意志力的滥用 人的意志力是一种有限资源,就像充满电的手机,从早上电量满格,然后开始掉电到只能支撑我们回家。 哪种方式是最损耗意志力的?是相同时间内一次只专注于做同一件事?还是在不同事情之间游离? 答案是后者。 研究表明,人集中精力去做一件对意志力极高要求的事情所消耗的能量,甚至不如一颗糖的能量。也就是说,集中精力去写一篇小作文,与摊在沙发上看电视所消耗的能量差不多。 那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整天摸鱼啥都没干却感觉快累死了? 原因在于,把意志力都浪费在了“不想做”与“不得不做”的拉扯之间。 比如,你要开始写方案,做了一会儿思绪卡住,对自己说:“先点一杯咖啡醒醒脑”…… 又过了一会儿:“休息一下,刷会儿抖音”…… 再过一会儿,正义感又跑出来提醒你:“快点做,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困在诸如此类的来来回回,意志力就会在做与不做之间消磨殆尽。 事实上,让人累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被强加的任务”那种带着脚镣行动的思想负担。而越是让人认可的工作,只会越做越精神。 容易疲劳虽然不是病,但它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提不起精神就无法专注于当下的目标,情绪不稳定就会影响工作,如果放任不管,那就是在疾病的边缘试探。 二、有效预防“精神枯萎”的5个方法 1、从一开始就隔绝不必要的讯息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越来越没办法长时间地投入一件事? 这边在干活,那边每隔一会儿就要看下手机有没有漏读消息,谁给你点赞,热搜都挂了啥... 如果时间一直被切碎,人是很难进入状态的。 一般来说,在做事之前差不多需要15分钟收回注意力,然后中间持续30分钟效果最好。 这个过程需要大约45分钟的整片时间,如果中间被频繁打断,注意力会下降,情绪会受干扰,整个人就会因为无法集中而更加烦躁。 2、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 想要做的事情越多,能完成的就越少。所以需要管理精力,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任务。 在所有紧急工作中有60%并没想象中紧急。对于如回复消息,写邮件,工作沟通这类事项,可以统一在相同时段处理, 其次,为了防止被干扰,当别人需要跟你对接工作时不要马上处理,而是先询问是否紧急,如果可以延缓,就先继续当前工作。 同时,不论是老板还是同事,需要给ta明确的交付时间。与其突然被老板打断,不如养成定期汇报工作的习惯,让对方安心等结果。 3、由上而下处理事情 记得前段时间交代下属做一张表格,因为刚好坐在她旁边,发现她一上午就是反复调表格的间距,这个大了调小,那个小了又调大... 从细节着手工作的坏习惯会浪费很多精力,会发现新的问题越来越多,整个过程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可能还面临推翻重来。 如果一开始就想好它的用途,该有哪些栏目,至于行距间距之类的细节,放在最后再根据情况设置即可。 4、降低预期 做一件事前告诉自己:先花60%的力气,去换取60%的结果。 有时候我们会被电视情节所感染,效仿主角不眠不休工作到凌晨,强迫自己自律。 结果坚持不了多久,整个人就崩溃了,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疲惫感。 这是因为功利心在作祟,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总是喜欢理想状态,总想着用100%的努力去换100%的结果。 而反观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他们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做事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去达成目标。 5、定期清理情绪内存 电脑运行久了会产生系统垃圾,每天的工作生活我们内心也会产生情绪垃圾。 面对这些负面情绪不要想当然的以为扛过去就没事了,这只是把不能接受的矛盾排斥到意识之外,转化成潜意识了。 当积累过多负能量没有及时释放,最后只会导致情绪失控,像溃堤一样奔涌而出。 所以,定期清理情绪非常重要,不管是把它写下来,还是出去跑一跑,要正视它,而不要放着不管。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知识改变命运,行动改变命运。”——约翰·C·迪维斯 书本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价值。学到的技能如果不用心实践,就是纸上谈兵。

  心怡 @alrsasaalfdea · 21小时 “知识改变命运,行动改变命运。”——约翰·C·迪维斯 书本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价值。学到的技能如果不用心实践,就是纸上谈兵。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让你摆脱尬聊的8个实用聊天技巧 1、沟通避免戳他人痛处 「 胖子面前不谈肥,东施面前不提丑 」,比如一个体重只有85斤的女生在一个体重超过130斤的女孩子面前说自己又长胖了,就有点过头了。 在正常聊天中,不要谈论别人不如你的地方,尤其还是用抱怨的语气。 2、拒绝「说教式」聊天 日常交流大部分是一种情绪上的沟通,并不是为了听对方给自己「上课」,说教式聊天就像是以一种上帝视角来评价每一个人。 身边总会有以「明白人」姿态来教育我们的人,甚至有时候我们也会不小心成为这样的人,但无论对谁,这种沟通方式都是错误的,讲道理是要分时候的。 3、拒绝「鲁豫式尬聊」 鲁豫经典尬聊语录,「真的吗?我不信」,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场合里都能让聊天氛围瞬间冷到0度以下。 通常当有人和你分享一件事,你应该先试着揣摩一下对方现在的心理,是需要你安慰还是需要你夸赞,如果不小心脱出而出「真的吗?我不信」,一定要赶紧补一句「你真的太棒了」,说对方可能想听的话,而不是自己潜意识想要表达的内容。 4、不做「出头鸟」 大部分人都崇拜牛人,但是永远不会希望自己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 ,相反对于那些并不那么突出的人,反而更愿意亲近,因为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也就是说,你可以认为自己很聪明,但是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很聪明。 回想下读书时的班级第一,其实没几个知心朋友,一群朋友中,最优秀的那个往往是最容易被孤立的,而那些在职场中爱表现自己的人,大概率会被大家排挤。 社交是为了获取信息或者进行情感联结,而不是为了比较,过于锋芒毕露,只会招人厌烦,失去平等交流的资格。 5、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 聆听是有效聊天的前提,因为懂得聆听会让对方更加信赖你,从而在心里默认你是他的知心人,但如果有人找你倾诉,你却没有给予正确的回复,只会让对方更加不快。 一个合格的「聆听者」需要做到: ●做一个配角 听对方说,不要「抢戏」,别人在倾诉时,想达到的是情绪宣泄,而不是想听你长篇大论,比如对方表达难过情绪,而你一副看淡一切的长者态度,只会让聊天陷入尴尬境地。 ●观察对方感受和需求 了解对方和你沟通是单纯为了宣泄还是希望得到回应,注意对方倾诉时的心理状态, 从而做出正确的回应,比如认可、鼓励或者安慰。 ●适当给予反馈 在聊天过程中,眼神、肢体或者语言的简单反馈,都是回应,...